行业聚焦

2004建设科技十大酷词

发布时间:2005-01-04被阅次数:13487 来源:

 


发表时间:2004-12-30 17:15:26 来源:中华建筑报

  再过几天2004年就将随着辞旧迎新钟声的敲响而结束,回顾这一年建设科技领域中前瞻理论研究、推广应用、试点示范工程等方方面面的话题

  总有一些词汇或者影像留在我们的脑海,挥之不去,历历在目……这些新的概念、工作和研究将持续若干年,并在今后的建筑领域不断被提及,有些还将成为建设科技工作的的突破口和重点攻关领域。

  编者将它们辑录于此,希望带给您心灵的碰撞和智慧的启迪。

  “节能省地型”住宅技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期间,中央领导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这事关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大局,是在城乡建设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要实现住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全面审视住宅建设的指导思想,在住宅建设工作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抓好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工作,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

  近日,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发表署名文章,指出“节能省地型”住宅就是在保证住宅功能和舒适度的前提下,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到首位。在规划、设计、建造、使用、维护全寿命过程中,尽量减少能源、土地、水和材料等资源的消耗,并尽可能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实现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住宅。下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制定“节能省地型”住宅的产业政策。明确“节能省地型”住宅的发展目标、发展规划、技术政策、经济政策、组织政策、市场政策,建立必要的工作推进制度和激励机制。根据国家建立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战略,研究制定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技术发展纲要;建立“节能省地型”住宅标准体系、控制指标体系;研究制订推进“节能省地型”住宅的创新机制;大力推进“节能省地型”

  住宅的技术进步,通过先进和适用的技术实现住宅产业的提升;加强国际合作,并把合作重点放在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的制定、技术及产业合作、能力建设和示范工程等方面,在“节能省地型”

  住宅、开发使用可再生能源、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可持续住宅、引进先进施工工艺及技术等方面,缩小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我国“节能省地型”住宅的跨越式发展;认真总结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规范引导“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的法规体系。

  科技奥运十大项目

  科技奥运是2008年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之一,这个理念的核心就是对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潮流,通过筹备和举办奥运会,为推动北京和全国科技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新动力、新舞台、新途径。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奥运赛场上积极利用优秀科技成果,通过科技手段进一步提高竞技水平,反映奥运盛况,保障竞赛结果的公正性。二是通过筹备奥运会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大力促进先进科技成果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社会化。

  启动于去年8月的科技奥运十大项目:北京市智能交通(ITS)规划及实施研究,电动汽车运行示范、研究开发及产业化项目,洁净能源示范工程,多语言智能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北京防沙治沙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高性能对地观测微小卫星技术与应用研究,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奥运信息安全与软件系统仿真测试关键技术研究,绿色建筑技术标准及应用示范项目,兴奋剂检测技术与设备研究等,在科技部、北京奥组委和和各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顺利实施,一些项目已取得重要进展。如纯电动大客车关键技术――90千瓦稀土永磁直流发电机及控制系统已经开发完成;北京太阳能所10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已正式并网发电;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示范工程已完成交通控制系统总体设计,交通信息处理系统已处于试运行阶段。北京奥组委副主席王伟介绍说,下一步将围绕场馆建设,推动奥运绿色建筑标准及评估体系研究、奥运场馆结构与环境设计关键技术等成果在奥运场馆建设中的应用;根据数字奥运工作进展,加大重点项目攻关力度,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落实中欧数字奥运项目,中、希(希腊)气象保障合作项目等。

  建筑信息化

  2001年2月,建设部发布了《建设领域信息化工作基本要点》。国家大型建设企业和重点单位在建设领域信息化总体战略的框架下,重新制定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计划,使企业从管理改革到信息化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资金安排、信息化示范工程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建设部科技司司长赖明指出,目前,建筑业信息化已受到中央和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建设部在印发的《建设事业“十五”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建筑业信息化的发展;在《建筑业信息化五年发展纲要》

  中,对建筑业信息化的目标、任务、措施等做出了具体的部署和要求。建设领域信息化工作,是履行好建设部职责,需要花大力气抓好的工作。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概括政府的职能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众服务。要做好这些工作,就必须意识到信息化对一个现代化的政府的重要性。它无疑可以让决策更科学,服务更周到。

  建设部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信息化工作主要是从政务、行业、企业信息化三个方面来抓的。在政务信息化方面,已经建设了业务监管、全国住房公积金监管、国家级风景区监管、城市规划监管、建筑市场监管、城乡基础设施管理等系统。在行业信息化方面,主要组织了一批国家攻关项目,如863项目等,重点在一些关键技术、技术标准上,通过示范带动行业信息化发展。在企业信息化方面,主要是引导企业把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结合起来,从而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优化管理和市场营销,达到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市场运作能力的目的。

  绿色建筑关键技术

  在全球建筑业规模最大的中国发展绿色建筑,是落实中国节能优先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来,中国在绿色建筑发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设立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在办公建筑、高等院校图书馆、城市住宅小区、农村住宅等建筑类型进行了绿色建筑的创作实践并建成投入使用。

  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与科技的和谐统一,实现建筑的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多样的目标。为推动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中国建设部和英国贸易投资总署(UKTI)、加拿大住房署(CMHC)、新加坡建设局(BCA)、印度

  建筑业发展委员会(CIDC)等单位将于2005年3月28日-30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暨“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与产品展览会”。

  根据“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要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各体育场馆与运动员村等奥运建筑中将大范围采用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并将采用高效、清洁的常规能源利用技术。这些建筑的设计和建成,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际上最先进的用能方式,并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能源利用的发展方向。

  三步节能

  目前中国建筑业物质消耗占全部物质消耗总量的15%左右,建筑能耗约占全部能耗的28%,建材生产、建筑活动造成的污染约占全部污染的34%。因此,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进建筑节能,对于解决中国能源问题,改善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同时,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住房需求的增加,中国建筑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预计2020年全国房屋建筑面积达690亿平方米,推进建筑节能的任务将是十分艰巨的。这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意味着中国与世界各国有着广阔的合作机会和商业前景。目前,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的重点是,对新建建筑全面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对既有高耗能和热环境差的建筑实施节能改造。到2010年,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及城镇普遍实施节能率为50%建筑节能标准;大中小城市分别完成既有居住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25%、15%和10%;建成太阳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建筑8000万平方米。

  我国从1986年开始实施节能30%的设计标准(以1981年建筑设计规范,每平方米采暖面积一个采暖季耗标准煤25kg为100%,1988年修订的设计规范降低为17.5kg,采暖能耗降低30%),1996年开始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每平方米采暖能耗降低到12.5kg以下)。由于建筑节能政策逐步深入人心和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和监督执法,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得到很好的贯彻。到2002年,节能50%的建筑设计标准已经基本在全国大城市得到普及。

  北京、天津及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目前开始推广实施第三步建筑节能,即节能65%的设计标准。以北京为例,北京正处于建设高峰期,每年开复工上亿平方米,如果继续执行节能水平较低的设计标准,会给北京留下沉重的能耗负担、环境负担和改造负担。2004年6月,北京市达到节能65%水平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正式发布。从2004年10月1日起,不符合节能65%设计标准的施工图已经不能通过设计审查。

  达不到节能65%水平的住宅建设项目已经不能开工。这是全国第一个并且是强制实施的三步节能居住建筑设计规范。北京市节能65%设计标准规定第三步节能完全由建筑物维护结构承担。以降低冬季采暖能耗为主,兼顾降低夏季降温能耗。既根据建筑体型系数,也根据窗墙比提出对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要求。外墙传热系数从0.8-1.16降低到0.45-0.6;外窗传热系数从3.5降低到2.8。据悉,广东、大连等城市也将从2005年起执行三步节能设计标准。

  钢结构关键技术

  钢结构,被誉为绿色建筑,其领先优势不言而喻。相对其他建材结构而言,钢结构具有强度高、自重轻、跨度大、外形美观、施工污染少、可循环再生等一系列优点。其次是建成房间的使用率高、使用寿命长。目前,我国已建成钢结构住宅200万平方米,《钢结构住宅设计施工规程》和《钢结构住宅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预计今年底完成。在全国钢结构住宅建筑体系与关键技术研究技术交流现场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经过几年的研发工作,我国钢结构住宅的外墙板的性能和技术要求已经明确,关键技术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

  同济大学李国强认为,钢结构的成本较高,不利于推广应用。而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以下简称钢混结构)采用混凝土剪力墙假外围钢框架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兼有钢结构施工速度快和混凝土结构刚度大、成本低的特点。与全钢结构比,具有节省型钢与节点用料,降低结构成本等优点;与全混凝土结构比,又具有减轻结构自重、节约基础造价、加快施工速度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较好的高层建筑结构形式,用于住宅可兼顾提高产业化程度及降低成本的要求。

  非开挖技术

  非开挖技术,英文叫“TrenchlessTechnologies”,就是指利用各种岩土钻掘设备和技术手段,在地表不开挖沟槽的条件下,铺设、更换或修复地下公用设施而能做到最小限度地扰民碍市。

  非开挖铺设更换管道技术以其独特的优越性,已被人们逐步接受,特别是在大中城市,商业繁华地区普遍采用此项技术,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已运用很久。具体地说,非开挖技术有如下优点:对交通干扰最小;对周围物景的损坏减少,对周围的商业环境影响少;全年可施工,施工安全、效率高;社会效率高,且综合成本低,工时少。

  近几年非开挖技术在我国获得飞速发展,尤其是在管线铺设和管线修复方面。我国1998年的非开挖施工产值为8亿元,而2001、2002和2003年的非开挖施工产值分别达到了15亿元、20亿元和33亿元,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以及国务院及地方政府关于道路、交通等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非开挖技术将会用于城市市政管线的施工当中。在未来几年内非开挖施工的应用将以每年60%的速度增长,随之非开挖施工在市政工程中所占的比例也将大幅提高。

  “非开挖”管线施工可分为三大类:铺设新管线、修复置换旧管线、探测原有管网。铺设新管线施工技术主要应用导向钻进法铺管法、定向钻进铺管法、气动矛铺管法、夯管锤铺管法、螺旋钻进铺管法、推挤顶进铺管法、微型隧道铺管法、盾构法和顶管法等;修复旧管线施工技术主要应用原位固化法、原位换管法、滑动内插法、变形再生法、局部修复法;探测地下管网主要应用地下管线探测仪(非金属管道探测仪、金属管道探测仪、塑料管道探测仪、电力电信缆线探测仪和井盖探测仪等)、供水管网监测仪(流量水压记录仪、漏区诊断仪、漏点定位仪等)、电信线路故障定位仪、气体故障检测仪、管中摄影仪、探地雷达、声呐系列等。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在城市建设用地日趋紧张的今天,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地下空间已经与太空、海洋并列为人类未来的三大拓展领域,有科学家预测21世纪将是人类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近年来,不仅许多发达国家在积极展开地下空间开发建设,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多地将开发地下空间作为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关专家指出,从整体上看,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水平不高。主要问题是缺乏整体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战略和全面规划,特别是地下空间与城市建设脱节,布局不合理,利用水平低,影响了城市建设与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与发展,造成了地下资源的浪费同时,我国多功能、综合性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尚处在起步阶段,缺乏经验。地下工程建设具有不可逆性和难以更改的特点,因而比地面工程更需要可预见的统一规划和按规划有序的进行建设。与国外的先进城市相比,我国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在法律地位、规划体系中地位并不落后,但在规划内容、规划技术手段和规划深度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在正视问题的前提下,李迅专家认为,我国城市规划中对地下空间的利用将会越来越重视,随着地下空间开发实践的深入,将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的规划方法。

  外墙外保温面层裂缝控制技术

  近年来,我国外墙外保温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成为一项重要的建筑节能技术。然而,在实际的外墙保温工程中,面层开裂问题较为严重,成为住户投诉较多的建筑通病之一。为此,北京振利高新技术公司、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和北京市墙改办联合申请了科研项目“外墙保温体系面层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并于2002年4月经建设部批准正式立项。

  这一课题抓住了外墙保温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点和难点,研究成果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外墙外保温抗裂技术理念,涵盖了从设计、材料、施工、检测技术、实验验证、行业规范等各个方面,为外墙外保温抗裂技术的健康发展、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管理规范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经通过了建设部组织的科研项目鉴定。专家指出,这一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将推动整个外墙外保温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帝枇建筑模网技术

  帝枇建筑模网技术是法国材料与结构专家杜朗夫妇发明的,获得了国际专利,先后通过了法国建筑科学院(CSTB)、澳大利亚科学院(CSIRO)、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专业机构的认证。帝枇建筑模网技术是一种大型、成套、实用、系统的用于制备混凝土的模板技术体系,也是一种高效优质的外墙外保温技术。帝枇建筑模网为三维空间网架结构体系,模网内浇注混凝土后不用拆除,可起到钢筋骨架作用;如在模网构件的一侧面增添一层保温材料,即可成为现场浇注一次成型的外保温承重墙体。该技术广泛适用于各种民用和工业建筑、水工建筑物,同时适用于古建筑、旧楼及其它构筑物的加固等,并可灵活多样地与其它砌体或混凝土墙体组合使用。

  大连华成帝枇建筑模网有限公司于1997年将这一技术引进中国并进行研发和改进。经过多年和众多工程的实践总结,证实该技术具有施工简便、减少工序、缩短施工周期、节能和环保效益显著等优点,特别适合民用住宅工程,是一种较成熟的外墙外保温结构体系。按照北京伟业嘉园的综合经济效益计算,采用帝枇模网技术建造的住宅与普通剪力墙工艺相比,每平方米可节约费用55元多,包括机械使用费、施工水电费、临时设施费、现场经费、企业管理费等。综合造价低于普通剪力墙造价。 

 

如需转载请签注以下信息:
文章标题:2004建设科技十大酷词
文章链接:http://www.chinaforwards.com/index.php/Home/article/detailPage/parentID/1480/cat_id/1484/artID/659
中国|智慧城市|智能建筑|建筑节能|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延华智能


[上一条]2004中国建筑现场 透过事件看中国建筑
[下一条]民企切勿曲解宏观调控
成员单位
东方延华
武汉智城
海南智城
延华高投
成电医星
荆州智城
投资者关系
信息披露
问答专区
投资者专线
人才信息
人在延华
人才战略
人才招聘
新闻与观点
延华新闻
媒体报道
行业聚焦
站内链接
关于延华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招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