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聚焦

2004中国建筑现场 透过事件看中国建筑

发布时间:2005-01-04被阅次数:13466 来源:

 


发表时间:2004-12-30 16:34:12 来源:搜房

   毫无疑问,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受注目的建筑现场。
  2004年,越来越多的明星建筑师和世界一流建筑事务所在中国频频亮相,6月,日本建筑师矶崎新在中国的个人巡展第一站在北京开展;8月底,彼得·戴维森为SOHO·尚都做的项目设计方案公布,而他在澳大利亚的事务所已经把星期五定为中国日,周五的午餐每个人必须在办公室里吃中餐,并要接受中文教师的测试……
 
   越来越多的建筑事件积聚起能够激发社会反响的巨大能量——“鸟巢”瘦身,国家大剧院封顶、央视新大楼奠基……通过这一年中值得记住的事件和细节,本文试图整理出中国在进入世界主流建筑过程中的脉络。
 
   国博改扩建计划的明暗
 
   2月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计划,正式宣布并向全世界招标,最终有11家知名的设计单位或设计联合体,通过资格预审参加建筑设计方案投标。然而这样一个正式的国际招标活动,在评委中居然没有一位海外评委,这足以引起人们对评选公正性的质疑。
 
   多数建筑业内人士对库哈斯和赫佐格德穆隆方案未能入围感到遗憾,然而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计划国际招标存在的问题是,受邀对象中有一些水平一般的商业性建筑设计事务所。德国GMP成为最后的中标方,避免了改扩建方案流于庸俗。
 
   建筑时代的中国建筑师
 
   ——“状态”八人展
 
   北京正在成为建筑实验场,但是北京的建筑展览却格外少,中国建筑师的展览就更少,因此在中华世纪坛由建设部举办的“状态——中国当代青年建筑师作品八人展”值得记上一笔。我们常常看到青年建筑师这个词,其实参加者已经不年轻,不是因为用惯了“青年”这个词,而是确实没有杰出的青年建筑师,把这个词接着用下去就属于无意识撒娇。由于最初缺少概念,使得一些本来应该参展的建筑师拒绝邀请,所以这个展览客观上不具有代表性,然而展览所说的“状态”却是真实的。
 
   “状态”这个词在这里有着丰富的含义,比如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受注目的建筑现场,几乎所有标志性建筑都是外国明星建筑师和事务所主宰,提到中国建筑,实际上是一个没有中国建筑师存在的中国建筑。当中国建筑现场成为世界主流建筑一部分的时候,没有中国建筑师的存在,就成为极具讽刺意味的事情。那么,是不是中国没有建筑师?是不是中国建筑师没做什么有文化品味的建筑?这个不算太大的“状态”展似乎回答了这个问题。
 
   如果一个时代只是把建筑作为财富的象征,把建筑作为显示国家实力的象征,那么大众的视线就会集中在那些标志性建筑上,从而否认或者说忽视“平凡建筑”的存在,参加“状态”展的建筑师们的作品是建立在建筑师自身的自信基础上的,所以这是我们这个建筑时代的记录。
 
   矶崎新在中国
 
   今年6月,经过许多曲折,日本建筑家矶崎新在中国的个人巡展第一站,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未建成——矶崎新建筑艺术展》终于开幕,这是全面了解矶崎新建筑生涯的一个极好机会。作为一位左翼建筑家,矶崎新的形象非常鲜明,至今在他身上还有青年时代的锐气,矶崎新对中国年轻人说“我属于1968年那一代”。
 
   矶崎新把1968年作为界限,将个人建筑生涯分为三个阶段:1968年以前属于探索现代主义建筑阶段,而1968年是一个关键性的变革时期,梦想的破灭让他彻底反省建筑和社会的本质和关系,在那之后是一个持续探索的阶段,实际上是缺少风格的混合期。他认为《电气迷宫》是自己最重要的作品,然而一些观众则对矶崎新在30多年前就在威尼斯策划多媒体手段的展览感到惊讶,当年的一些合作者如今已成为日本各个领域的领军人。
 
   现在矶崎新的工作重点已经是中国,他对中国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几年前,矶崎新曾在东京策划过一个关于革命建筑的展览,主要是展出原苏联和中国的革命建筑,此外也在2002年策划了名为“东风”的展览,意思来自毛泽东的那句“东风压倒西风”,这个展览聚集了亚洲各国的代表建筑家。
 
   矶崎新在中国的项目除了为深圳市政府设计深圳文化中心之外,还有为上海证大集团设计的九间堂别墅,以及上海艺术大酒店,在四川则在安仁博物馆群落中主持设计抗日纪念馆中的日军馆,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的新美术馆。
 
   冷眼再看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的动和静都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封顶了,上玻璃了,钛合金穹顶安装完毕了……国家大剧院的外观已经呈现在北京灰色天空下。
 
   这个投资26.88亿、总建筑面积14.95万平方米的超大型建筑,最引人注目的是全部采用钛金属板制作、将使用100吨钛金属的曲面屋顶。当美妙的穹顶结构满足了我们建设一个巨大的超尺度建筑欲望之后,接着继续观察国家大剧院的工程进展,就会更加冷静地判断这座建筑的价值。笔者有机会进入正在施工的内部,结果发现巨大的穹顶像一个篮子扣着几只“家禽”,即歌剧院、音乐厅、京剧院和实验剧场,这些各自分离的室内建筑和巨大穹顶的关系让人怀疑它是和谐和必要的,而且穹顶下各厅、院缺少美感的设计让人失望。只有当你走进大剧院的巨大穹顶之内,才能发现这是巨大空间的奢侈,但不是美学上的奢侈。
 
   “鸟巢”瘦身
 
   2008年奥运会最受瞩目的标志性建筑,奥运主场馆“鸟巢”在7月30日停工,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这是整个奥运一系列建筑项目“瘦身”的开始。关于“瘦身”展开了一系列争论,事情的导火索是由数位院士质疑“鸟巢”的安全性、实用性、环保等各个方面,然而最核心的指责是“鸟巢”以及其他奥运建筑项目片面追求视觉冲击,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工程造价。
 
   来参加中国国际建筑双年展的“鸟巢”设计者之一的瑞士建筑师德穆龙,被中国媒体追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关于“鸟巢”瘦身你觉得怎样,德穆龙的回答非常坦然,他说:“鸟巢没了屋顶还是鸟巢。”“鸟巢”方案是当时国际招标中最好的方案,但问题是,我们的指名招标中缺少结构建筑设计家,看看雅典奥运会的主会场设计,我们失去了一个选择更为轻盈和更具有想像力方案的机会。
 
   SOHO·尚都
 
   ——歪斜建筑突现北京
 
   因设计墨尔本联邦广场而成名的彼得·戴维森,为SOHO·尚都所做的项目已经开始启动,这是继扎哈·哈迪德在北京规划展览馆设计了室内“未来家居”之后的又一个具有脱构造风格的建筑。对于没有接触过脱构造风格建筑的大众来说,那种不稳定的建筑外观多少会让人担心居住在那样的楼里会有一种不安全感,幸好经过修改之后的方案,已经与第一案有所不同。
 
   戴维森崇尚自然的复杂性,他认为建筑只是这种复杂性的一部分,戴维森的实验室建筑师事务所在澳大利亚,他们已经把星期五定为中国日,周五的午餐每个人必须在办公室里吃中餐,并要接受中文教师的测试。
 
   只要能成功踏入中国第一步的外国建筑家事务所,就不可能只有一个项目,当戴维森还没有完成他在中国的第一个项目,就已经开始接受青岛的新海关大楼设计,他为海关当局以非同寻常的勇气选择了从建筑的眼光来看“最令人激动,最有意思的”那个方案感到吃惊。
 
   另一个项目是在港口城市天津重新开发一块9公顷的土地。一到,戴维森就对开发商准备废弃的三四幢19世纪晚期的工业建筑和950棵大树感兴趣,他说:“这些树是这块土地主要运动规律的见证。”戴维森要保留这些城市的记忆,他说服了开发者,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应该是好的一课,从中可以学习到,创造未来梦想和保留城市记忆是可以并存的。
 
   错位的北京建筑双年展
 
   北京建筑双年展的举办,是2004年建筑界的大事件,然而这个超尺度规模的双年展在巨大影响之外,却让人质疑其低水平的质量和错位的形式。
 
   9月20日下午,经历了退展风波的国际建筑双年展,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正式开幕式,主持人先是把大大小小的国内来宾介绍一番,而邀请到的国际著名建筑家安德鲁、伯纳德·屈米和德穆隆等人居然一位也没有介绍,会后,幸亏有记者认出了德穆隆,对他进行追踪采访,双年展就是在这样一种缺少国际礼节的气氛中开始。
 
   伯纳德·屈米的发言最具有煽动性,他说,在知名的国际大都会中,伦敦、巴黎是19世纪70年代的城市,纽约是20世纪的城市,而北京应该是21世纪的城市。屈米说得没错,但是北京建筑双年展的操作方式和状态显然没有为北京这个未来城市带来光彩,比起国际知名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来,在“无事不言商”的当代中国,北京建筑双年展更多的还是一种“双年展经济”。
 
   798的地位在上升
 
   自2002年底10月“北京东京艺术工程”画廊在798工厂开廊以来,北京大山子艺术区经过两年的风雨,现在的地位明显上升,许多国际明星建筑师都前来参观,法国建筑师安德鲁是最早光临这一地区的建筑家,后来扎哈·哈迪德以及库哈斯都先后参观过798,美国建筑师伯纳德·屈米更是为798做了改造方案,并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和北京建筑双年展上同时发表。屈米还利用在北京参加双年展的机会呼吁保护798,他说保护798已经引起欧洲文化界的关注。
 
   在中法文化年期间,法国文化官员向中国文化人士授勋在798举行,前不久德国总理施罗德访问北京期间特地前往798,798已经成为非官方所有的最大的艺术区,现在日、法、德、英国以及意大利各国都在798建立画廊,计划于2005年在798举办的画廊博览会正在筹备中。北京缺少的是当代艺术展示空间,常有驻京外国人士表示,如果有合适的展示空间,他们很想在北京举办各种当代艺术活动,因此798就成了一块类似纽约苏荷地区的“艺术绿洲”。
 
   央视新大楼奠基,争论仍在继续
 
   2004年中国建筑的最大关注点,莫过于由荷兰建筑家雷姆·库哈斯设计的、经过反复认证和调整之后的央视新大楼于10月22日上午10时在CBD内奠基。奠基活动在没有邀请任何一家媒体的情况下,极为低调地完成了,而央视只在当天的新闻中做了简短的报道。在整个北京的奥运工程都在“瘦身”的情况下,央视新大楼逆风而上,采取谨慎的方式无疑能够避免可能的麻烦或负面影响。
 
   当2002年公布了央视新大楼的方案之后,围绕着这一设计和造价问题的争论可以说是一波接着一波,在所有争论中,一直缺少来自官方的新闻发布,直到9月上旬北京国际建筑双年展开幕前期,在邀请的外国建筑师演讲中,库哈斯的合伙人、央视新大楼项目经理莎瑞首次发表关于央视新大楼的设计演讲,才对这个云雾重重的项目做了明确的解释。
 
   在莎瑞的解释中,耐人寻味的内容是:虽然该设计本身存在极大的挑战,但如果有足够的投资,加大每平方米的用钢量的话,技术上是可以做到对安全性的保证的。这句话似乎是为央视新大楼的造价增加埋下了伏笔。
 
   建造央视新大楼超过原有的预算是不可避免的,然而问题的焦点是究竟值不值得花这么多钱。受到指责的并非全是投资金额的多少,公众还担心建筑本身是否能够抗震,专家们考虑的是建筑地面造型的怪异可能导致地基载荷不均匀,和地下水位变化趋势对抗浮设计提出的挑战。
 
   美国“连锁式博物馆”的中国营业
 
   11月下旬传来美国国际顶级“连锁式博物馆”纽约古根海姆即将在香港落户的消息,这是古根海姆决定在台湾台中建立分馆之后,向中国本土进军计划的一部分。如果把古根海姆的这些举措看作是在亚洲销售“连锁式博物馆”品牌的战略,那么这一战略可以追溯到1998年古根海姆博物馆与中国文化部合作举办“中华五千年”大展一事。事实上,古根海姆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那就是在全世界推销古根海姆这个品牌,并为此组织了专门的理事会,雷姆·库哈斯是很少的几名核心成员之一。
 
   如果到纽约去看一下古根海姆博物馆,就知道该博物馆和亚洲各国的博物馆在系统方面很不相同,从客源到门票收入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古根海姆是一个巨大的商业机器,在欧洲的成功成为古根海姆亚洲探险的基础,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分馆的成功,告诉人们一个美术馆可以救活一座衰落城市的事实。
 
   一个成功的博物馆可以连带促进周边的文化艺术产业的兴盛,古根海姆“连锁式博物馆”落户香港,迎合的是西九龙成为一个世界级文化中心的野心。

全文共5623字节 

 

如需转载请签注以下信息:
文章标题:2004中国建筑现场 透过事件看中国建筑
文章链接:http://www.chinaforwards.com/index.php/Home/article/detailPage/parentID/1480/cat_id/1484/artID/660
中国|智慧城市|智能建筑|建筑节能|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延华智能


[上一条]整合环保服务规范透视智能建筑行业2005趋势
[下一条]2004建设科技十大酷词
成员单位
东方延华
武汉智城
海南智城
延华高投
成电医星
荆州智城
投资者关系
信息披露
问答专区
投资者专线
人才信息
人在延华
人才战略
人才招聘
新闻与观点
延华新闻
媒体报道
行业聚焦
站内链接
关于延华
联系我们
合作伙伴招募
网站地图